欢迎来到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长论坛 -> 工作研究 -> 正文

校长论坛

工作研究

做一名现代学校的新型校长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省教育干训中心 核稿:王博砚 发布日期:2018-01-08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作为在这项改革中担任重要角色的中小学校长,理当率先面向学校体制与机制创新,让自己成长为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变革、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现代新型校长。

  处在“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换的重要时期,校长的专业成长也必然深受社会变革两大因素的影响或驱动:一是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交融与组合,二是21世纪被视为人与自然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对此,校长的专业成长应该突破传统的“水桶固定式”模式,让自己置身于“海纳百川式”开放型复合通用修炼之中,成长为在横向上可以“跨学科复合”、在纵向上能够“跨学段通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能与时俱进的复合通用型人才。

  “21世纪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学校创造性转换的新时代”,这是本世纪初在日本出版的《世界教育改革战略(特集)》一书中一个重要观点。发达国家为纠正迄今学历化社会应考制度、选材机制之弊端,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变重学历为重能力,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图养成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通用型人才。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层方面,就是把提升一校之长多方面素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课程领导力,视为关键性要素,由传统官僚式教育管理转向反思建构型教学课程领导。

  在当前日趋功利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激烈的应试竞争促使学校教育过度地实用主义化,学生从小就被打上科举制度现代版教育所带来的规范统一、成绩至上的烙印,这些都与身在其位的校长价值引领相关联。现在“中国缺乏教育家,不是教育家在办教育,而是官员在办教育”(《中国新闻周刊》)的声音,还是有一定客观性的。加上应试教育多年来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层次,并逐步制度化,形成了今天的以知识技能为本位、以选拔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精英教育制度。它是以牺牲大多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代价,泯灭了人的美好天性(如兴趣爱好),抑制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仍在固守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面临更为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现任校长有必要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将最新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育养成实践相结合,力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在横向上可以“跨学科复合”,在纵向方面能够“跨学段通用”,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能力强、既要有国际视野又具备本土作为的开拓进取性、应变适应性、复合通用性的现代新型校长。

  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有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一流教育发展需求,并能彰显开拓创新进取精神的学校发展价值引领。目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措施之实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积极响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与人才需求,只有开拓进取、以创新改变现状,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一些两难性问题,进而推动和引导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使命,围绕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终身学习,有必要整体设计适合各学段教育目标要求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关键就取决于校长对适应社会变革的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重视程度。传统教育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评价导向、工作方式等方面往往是单一固化的,难以因材施教地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此,一名能适应变革并会把握良机的现代新型校长,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综合的教学视野、明确的评价引领自觉、较强的协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养,以这些方面的优势,全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按学段分段式的办学思维,让校长在办学中缺乏与上下学段经常的、必要的、有效的沟通以及合作与交流。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难以相通,小学与初中教育教学也难以衔接,初中与高中教育教学时时受到应试体制的“绑架”,增加了教育教学的成本、青少年儿童和家长的负担。对此,一名现代新型校长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小幼各级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能够认识熟悉和融会贯通各学段教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整体把握教育教学部署,对传统分科分段育人模式进行实质性改革,打破学科知识中心型的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求朝横向融合拓展的综合创新型学校教育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小幼各学段的有机衔接,推动深化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这些做法,对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创新人才培育养成模式,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作者陈永明,系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6日第6版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3732号    

地址:安徽省金寨路327号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      邮编:230061     联系电话(传真):0551-62836284     联系电话:0551-62836284   邮箱地址:ahjjzx@163.com